呈现城市发展活力 传递对外开放定力
2026年APEC峰会“花落”深圳,各界反响热烈
发布时间:2025-11-02 来源:南方日报

深圳在科技创新、智慧城市等领域展现出引领全球未来发展的强大实力。图为人形机器人与市民互动。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当地时间11月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道主交接环节,宣布中方将于明年11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消息传来,深圳各界反响热烈。多位专家学者、科创企业家及公益人士表示,这既是对深圳改革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成果的认可,也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力。

“是深圳链接全球的机遇,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终于,深圳要承接主场外交了。这是深圳链接全球的历史机遇!”深圳市贸促委二级巡视员、市政协常委杨浩勃激动地说,“这既体现了中央对深圳的信任,也是深圳的荣幸。”她特别提到,作为贸促人,最强烈的感受就是“马上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中央所托”。多年来,作为政协委员,她持续为深圳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承接主场外交积极建言,从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到外事主题博物馆规划,都是在为这一刻做准备。“看到这样的消息,我真的非常振奋!”

“深圳是一座在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城市。中央决定将APEC峰会放在深圳,是对其国际化进程的有力推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认为, “我们要真正实现从产品、人才到组织机构的国际化。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值得期待。”

“在全球多边合作面临挑战的背景下,选择深圳作为主办城市,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下的开放理念与治理能力,同时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外交与区域合作中的枢纽地位。”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表示,深圳主办APEC峰会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战略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表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圳在制度创新、科技引领、绿色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已为中国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探索不少经验。近年来,深圳在前海、河套等重点区域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APEC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宗旨高度契合。

作为一位从美国归国创业的博士,光鉴科技创始人兼CEO朱力长期从事纳米光子领域研究,并于2018年回国创办光鉴科技。其团队研发的刷掌支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深圳多个场景。听到这一消息后,朱力表示,深圳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高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硅谷”,APEC峰会在深圳举办将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创新力量与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绝佳契机。“我们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助力深圳打造立体、动态的全球科技应用‘城市展厅’,通过展示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技术,讲述精彩的‘深圳故事’,传递自信的‘深圳声音’。”

进一步增强对创新与和谐发展的信心

“这是深圳历史上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事之一。”深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在深圳已工作30多年,听到消息后无比激动,第一时间将喜讯分享给亲友。他认为,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沿,已练就一流的全球胜任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几乎每一步都踩准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节奏。“选择深圳作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主办APEC峰会的中国城市,既是充分肯定深圳45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是向世界昭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决心和定力。”

深圳市政协委员、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孙莉莉长期投身环保公益事业,守护红树林湿地超过十年,多次在国际会议中分享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经验。她表示,深圳作为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在低碳环保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更让这座城市站上世界舞台中央。“2025年APEC峰会在深圳举行,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展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深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所做努力的肯定。”

“深圳在科技创新、高等教育、产业集聚、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领域展现出引领全球未来发展的强大实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及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认为,明年全球各国领导人齐聚深圳时,将亲身感受这座城市拼搏向上、和谐发展的新生态,进一步增强对中国乃至全球创新与和谐发展的信心。

有观察人士指出,APEC峰会落地深圳,不仅将呈现一座城市的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更将向世界传递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坚定信号。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