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聚焦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一战略任务,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一个基本国情,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十四五”时期,从主持召开10场区域协调发展座谈会,到考察调研中多次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战略和政策体系,推动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持续向纵深拓展。如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动力源更强劲,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互补效应更彰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高地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培育,我国区域发展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逐步形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积蓄强大势能。
“十五五”时期要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这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等新情况新问题,四中全会着眼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别,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部署了一批务实举措,着力打破各地自我小循环,推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全国“一盘棋”不等于“一刀切”。各地要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关键在于优化区域布局。《建议》明确推动东、中、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动力源,长江、黄河两条绿色发展带取得新的突破;在推动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等“硬联通”设施建设的同时,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软协同”机制;强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推动战略性产业、能源资源基地等布局优化……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科学布局,有利于各地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内卷竞争”、零和博弈等情况,让制度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发展效能。
城镇化是我国内需的最大潜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差距仍然较大,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建议》提出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等举措。准确把握这些关键发力点,将进一步激活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领域的投资潜力,释放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需求,推动投资和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打开蕴含巨大内需空间,对于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陆海统筹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维度。当前,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约占全球1/3,在全球港口吞吐量排名中占据重要地位,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水平不断提升,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建议》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坚定维护海洋权益和安全等举措,必将有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面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老大难”问题,广东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抓手,加快把短板变为潜力板,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中探索新路径。从全国来看,始终坚持既谋一域又谋全局,充分发挥“四大战略”的叠加效应,就一定能够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