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坚持活态传承 让“文化名片”熠熠生辉
发布时间:2022-06-21

新闻回顾  6月17日,由市直机关工委、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周五民声直播室》节目邀请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萧亦充、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吴荣超、市博物馆馆长吴春宁以及市文化馆副馆长杨宁前来做客,就我市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话题与市民进行互动交流。(6月20日《中山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民世代相传下来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被称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人杰地灵的中山,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南朗崖口飘色、六坊云龙舞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级和省市级保护名录,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彰显出中山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逐渐成为推动中山市高质量发展的一张“文化名片”。

近些年来,中山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遗余力,开展了地毯式的普查和挖掘工作,将历史悠久、深藏于乡野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等3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整理和申报保护。不过,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其本身只是一种精神的载体。今天我们下气力对其进行保护,就是为了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活”下来、“火”起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产生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活态传承是关键。

从宏观上看,活态传承就是要努力构建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态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仅仅着眼于其本身,而是要突出整体性,将其置身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协同保护,使其拥有必要的生态空间。有人说,非遗项目和其需要的生态空间是鱼和水之间的关系,没有了水或者水质受到了污染,鱼就难以存活。这个比喻,形象贴切又准确生动。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谈保护,因为如果失去了必备的生态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生命体就不能进行畅快地“呼吸”,活态传承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从微观上说,活态传承就是要以产业带动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融入生活、活在当下。如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几乎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各级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更是舍得投入。但是在少数地方,保护利用的方法不够活、思路不够新、意识不够强的问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果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缺乏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坚持活态传承,就是要大力发展“非遗+”这个产业,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会展”“非遗+直播”“非遗+扶贫”“非遗+研学”等多种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和精神。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源自我们的衣、食、住、行,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生就具有活态属性。由于相关部门对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正逐渐成为中山发展振兴的内在动力,因此我们不妨在活态传承上再多下点功夫,让中山的“文化名片”熠熠生辉。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刘根生
◆编辑:侯海影
◆二审:蓝运良
◆三审:向才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