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 | 落实主题教育总要求 推动中山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10 来源:中山+

开展主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重点措施、组织保障,深刻阐释了“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主题教育总要求,强调要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其中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通过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山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全国唯一 一个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深中通道即将通车,南中城际加快建设,交通区位优势愈发凸显;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鲜明;城乡融合水平较高,社会治理和谐,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第六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自然生态本底优良,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为全省首个获得中国气候宜居市的地级市。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深刻把握这次主题教育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高质量发展核心内容,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奋力开创中山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与广深港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协同构建“广深港澳研发+中山孵化产业化”区域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高端实验室、研究院,引领带动高端人才、高端项目的引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坚定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不动摇,以“新十大舰队”为领航,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革等多管齐下,全力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强链补链优链拓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大力推动城乡建设现代化,打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山样板”。深入实施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探索片区统筹发展,做大做强镇域经济,打造内通外联的交通体系,改善提升城乡面貌。集聚优势资源做强城市中心,推动城市格局优化拓展、资源要素优化整合,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高质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更加美丽中山。依托独特山水资源和生态本底构筑生态保护屏障,充分利用五桂山丰富的自然生态禀赋打造“湾区绿谷”,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城市不达标水体。把握中山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制定落后产品产能清单,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入驻,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并以碳达峰、碳中和牵引带动产业低碳化、能源清洁化、生活方式节约化,努力打造“双碳”发展示范区。

四是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充分发挥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地处大湾区几何中心的独特区位优势,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以中山市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牵引,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谋划创造性引领型改革,紧密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五是促进共同富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把握中山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等优势,持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抓好各项民生实事落实,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促进物质富裕、精神富足同频共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民生。

(作者系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


编辑  张英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岳才瑛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