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以多维眼光看南朗泮沙纸鸢“活化”之道

2024-07-17 中山+

7月13日至14日,在中山南朗举行的广东省第十届风筝锦标赛上,来自南朗泮沙纸鸢队的一只近50米长的蜈蚣风筝,斩获地方特色风筝表演赛“最佳工艺奖”,泮沙纸鸢队也斩获龙串类风筝赛第二名。这不仅是一场风筝技艺展示的盛宴,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的生动实践。

沉寂多年的泮沙纸鸢再次迎风翱翔,背后蕴藏的是泮沙人对风筝这一共同文化记忆的深厚情感。作为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符号,再次飞起的泮沙纸鸢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正是当下传统文化的“活化”之道:在拂去历史尘埃后,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在全市书写“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的背景下,泮沙纸鸢的“活化”不仅承载着泮沙人的集体记忆,更是中山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到,通过市级非遗申报等保护措施,泮沙纸鸢的文化内涵渐次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与传承。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也将为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在深中通道通车的现实面前,人文与经济从来都是共荣共生的。泮沙纸鸢的“活化”不仅是文化传承,还有农文旅融合及文创经济。无论是打造具有地方影响力的文化IP,还是培育线上的新业态新模式,其本质都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与融合发展。一只风筝带来的巨大人流,则是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可以看到,盘活传统文化IP,既需深挖文化内涵,也需融入时代语境。泮沙纸鸢的“活化”是依托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资源,开启的一场“复活”行动。同时,如何吸引年轻人的共鸣,是盘活传统文化IP的难题。泮沙纸鸢队一成立,16名队员中超半数为年轻人,这也充分说明了泮沙纸鸢为年轻人走进传统文化领域架建了沟通、互动的桥梁。

正因此,在弦歌不辍、思接千载的传承中,泮沙纸鸢像众多传统文化遗产一样,逐渐从深邃的沉睡中苏醒,不再局限于馆舍的有限空间,而是迈向了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并以崭新的姿态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新时代不可或缺的文化景观。


编辑  张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查九星

何腾江
责任编辑:新闻编辑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新浪微博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