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百千万丨中山沙溪:党群服务中心“蝶变”筑起便民惠民“连心桥”
发布时间:2025-10-20 来源:中山+

今年以来,中山市沙溪镇以龙瑞村、圣狮村、汇源社区为试点,扎实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提质行动,截至目前,已推动6个村(社区)盘活资源约1560平方米,完成党群服务中心便民化改造10个。10月20日,记者走访该镇汇源社区、龙瑞村、圣狮村等党群服务中心,感受面貌一新的“红色家园”温馨环境和用心服务。

空间焕“新”扩宽服务范围

在汇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居民正有序办理业务。“现在来这里办事又快又方便,工作人员态度特别好。”刚办完医保手续的王阿姨笑着说。

在沙溪镇,像汇源社区这样焕然一新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有多个,这些服务中心不仅环境舒适、功能完善,更是一站式的服务与治理平台。

在龙瑞村党群服务中心新设的“法律咨询角”前,村民刘女士正向值班律师咨询邻里纠纷的调解途径。“以前想找专业法律建议得往镇里跑,现在村里就有固定服务点,真的方便多了!”




市民在龙瑞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办理业务。 受访者 供图


在圣狮村党群服务中心,返乡创业青年小刘正在咨询最新的创业扶持政策。工作人员不仅详细讲解镇里的支持措施,还帮他梳理申请流程。“这里不仅有政策咨询,还会组织创业培训,帮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小刘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今年沙溪镇坚持“存量提质、增量拓展”双轮驱动,对已有的党群服务阵地进行功能整合与空间释放。如星宝社区、龙瑞村等通过拆除冗余隔断,有效释放闲置空间,并新增法律咨询、志愿服务点、便民服务活动室等多个特色功能区,改造以来,累计开展公益法律咨询、志愿服务等139场,服务群众超4000人次。




龙瑞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室。受访者 供图


又如沙溪村党群服务中心搬迁新址后,建成了可容纳百人的多功能会议室,并积极推行“一室多用、错峰使用”机制,实现空间高效流转。“平时在这里开会商量村务,周末开展文艺排练、技能培训,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一名村民小组长介绍。据统计,该会议室目前已累计举办各类活动30余场,服务群众超700人次。

暖“心”用心 精准对接“老少”

中午时分,沙溪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香山长者饭堂”内饭菜飘香。“这里的饭菜软糯可口,三菜一汤才10块钱,实惠又方便。”正在用餐的陈伯满意地说。




沙溪镇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长者饭堂。 受访者 供图


据了解,沙溪镇积极联动社会力量,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构建“党员带头、部门协助、志愿者参与”的服务机制,精准对接“一老一小”群体需求,不仅提供便捷的“长者饭堂”服务,还配套健康课堂等活动。今年以来,沙溪镇全镇的长者饭堂累计服务超5500人次,组织开展老年人健康检查34场次,服务超6000人次。

在关爱青少年方面,沙溪镇18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纷纷推出系列公益暑期辅导班,涵盖作业辅导与兴趣培养等,并招募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等专业力量参与教学。今年暑期共开展公益文体活动512场,服务青少年超8000人次。

服务暖“心”的举措远不止于此。下阶段,沙溪镇将继续拓展服务半径、丰富服务内容,推动更多资源向“一老一小”倾斜,让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成为群众“愿意来”的“红色会客厅”,更成为“离不开”的暖心家园,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打通服务“最后一百米”

中兴村隆圩小组党群服务站里,几位老人正阅读报纸、闲话家常。“这个服务站建得好,我们早上散步时过来坐坐,聊聊天,很方便。”七十多岁的陈伯乐呵呵地说。

为打通服务“最后一百米”,沙溪镇投入58万元新建中兴村隆圩小组党群服务站、沙溪村岭后亨小组党群服务站,并对蓝爵花园小区党群服务站进行全面升级,将政策宣传、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作为试点之一的汇源社区,在社会治理功能提升上重点发力。社区创新构建“线下深度触达+线上实时响应”党群联系网络,通过专设矛盾调解室、配备专业调解力量,今年以来成功调解邻里纠纷等各类矛盾53起;打造平安建设宣传室,积极开展安全知识、法治教育宣传等活动25场,覆盖居民超2000人次;通过网格驻点精准收集民声,今年累计高效办结停车场改造、困难家庭助学、长者居家安全改造等民生实事25件;“云对话”平台受理群众诉求14条,办结率达98%。

暖蜂驿站是打通服务“最后一百米”的重要举措。沙溪镇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在镇内商圈、物流集散区及交通干道附近打造9个暖蜂驿站,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地”与“加油站”;创新建立“发现—上报—处置—反馈”闭环机制,鼓励外卖小哥担任“移动网格员”,切实将新就业群体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前沿哨兵”,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新格局。




沙溪镇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在镇内商圈、物流集散区及交通干道附近打造9个暖蜂驿站,这是其中之一。 受访者供图


记者获悉,下一步,沙溪镇将持续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升级与服务优化,既重“塑形”之新,更重“赋能”之心,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基层治理的坚强阵地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家园。

记者 林燕英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