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中山市锚定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与岭南文化底蕴,将民宿产业作为激活乡村文旅的核心抓手,激活乡村沉睡资源、重塑城乡发展动能。近年来,中山民宿产业规模与品质同步跃升。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全市登记在册旅游民宿达74家,南朗街道、三乡镇、五桂山街道、东区街道等镇街形成集中分布态势;其中2022年至2025年新增注册登记59家,年均增长率超60%,发展势头迅猛。
从荣获首批省级乡村民宿示范点的南朗街道禾舍书屋民宿,到岭南古宅升级为广东省金宿级乡村民宿的三乡镇美宿·雍陌,再到五桂山街道“原野之上”民宿近日摘得中山首张国家级丙级旅游民宿认证。中山民宿业态实现从“单点破冰”到“集群绽放”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兼具生态效益、文化价值与民生温度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闲置物业焕新颜:一间民宿都是一段乡村叙事
清晨被溪声唤醒,午后在稻田漫步,傍晚看竹林染金——这样的诗意栖居,并非遥不可及,在五桂山街道即可拥有。2020年,长期生活在珠海的刘昆夫妇,带着孩子们在旗溪村体验式度过了6个月的假期,于是刘昆决定投入1000万元,工期耗时14个月,将村里的废弃农舍改造成集西餐厅、咖啡馆、户外露营区和民宿等功能于一身“原野之上民宿”。

“从硬件到标准化设置,我们一开始就奔着国家级目标建设的。”刘昆说道。正是这份坚持让“原野之上民宿”获得“广东省乡村民宿银宿”称号,2025年7月又成为中山首家国家级丙级旅游民宿。周末午后,常有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家庭围坐在草坪上参加稻田音乐会、进行手作体验等。深圳游客吴女士说:“原野之上所处的位置是依山依水的,就给人感觉很舒服,我刚刚坐在那里,都不会说想要玩手机,光是坐在那里躺平、放空已经非常惬意。”
在三乡镇雍陌村,民宿则成了“古村活化”的钥匙。走进美宿·雍陌民宿,由6栋老式建筑翻新而成,老旧青砖房被装饰一新,建筑保留了岭南建筑的特色,主体用新中式风格,外观的古朴与室内现代化的设计融为一体。这家于2022年8月正式投入运营的民宿,是三乡镇19家民宿里入住率最高的民宿。雍陌村党委委员郑伟东介绍,民宿共有12间房,深受粤港澳大湾区游客青睐,几乎逢周末和节假日即满房。
这样的闲置物业焕新故事,正在中山的村落里不断上演。2025年国庆期间,南朗街道崖口村的JANLU简庐电厂工坊开业即爆火,小红书等平台上热度居高不下。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荒废多年的旧电厂,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老旧发电设备却被完整保留。崖口村通过“带方案招标”的创新方式,引入第三方投资1300多万元,将旧电厂改造成展示崖口历史变迁与工业遗存的特色民宿。如今,“工业遗迹”发电机组成了店内独特风景,一座乡村柴窑成了业态卖点,连旧电厂旁的两栋楼房也在改装成高端民宿。
“引入JANLU简庐电厂工坊项目,是崖口村文旅产业升级的新尝试。刚开张的电厂民宿是在‘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挖掘出来的鲜活案例,旨在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乡村文旅品牌。”崖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谭锦鹍透露。
乡村振兴的密码:民宿不止是“睡觉的地方”
在中山,民宿的价值早已超越“提供住宿”的单一功能。它是乡村产业转型的“催化剂”,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展示台”。“百千万工程”推进的三年多以来,中山民宿产业逐步串珠成链,串联起生态、文化、经济,让乡村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真正实现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就业带动是最直接的体现。南朗街道崖口村因民宿集群兴起,周边地区结合稻田风光、海鲜美食,引来不少本地青年返乡就业。“现在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有170多人。‘百千万工程’以来,我们村不讲就业率,都讲创业率,村中年轻人不再‘躺平’。”谭锦鹍说。周边的白企村也是有名的“厨师村”,超过六分之一的村民从事过厨师职业,村中拥有近20家农庄,带动一波就业岗位。
强村公司的模式,更让村民增收有了长效机制保障。三乡镇雍陌村以该强村公司为运营主体,村委从村民手中租回闲置房屋,统一改造后引入新业态,让村民实现增收。2024年,“美宿·雍陌”上榜“广东省金宿级乡村民宿”,单店营业额近65万元,全村接待游客超67万人次,村集体和村民年增收约200万元。“曾经的危房、古旧建筑变成了人气火爆的网红打卡点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吸引有创业梦的村民在此实现梦想。”三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雍陌村第一书记吴结玲对记者说。

产业联动则让“增收链条”更长。崖口村旧电厂改造成的“JANLU简庐电厂工坊”工业风与现代咖啡文化融合,今年国庆中秋期间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大幅提升。“原野之上”民宿采承办过上百场文艺活动,涵盖稻田音乐会、宠物日活动、大地摄影展、摄影公益沙龙等,民宿开发的“原野之居”“原野之味”等体验项目,让城市家庭在亲近自然中感受乡村之美。
民宿IP集群化:从“一家火”到“一片红”
单个民宿的“出圈”或许靠特色,但文旅市场的“长红”,离不开集群化的支撑。“百千万工程”推进三年以来,中山文旅跳出“单点运营”思维,以“民宿集群”为抓手,整合生态、文化、美食资源,让“一家火”变成“一片红”,推动文旅经济从季节性走向全年性繁荣,为中山全域旅游发展注入新动能。
南朗街道是中山民宿集群发展的“标杆”。自2018年起步,南朗街道目前已建有禾田香野、禾舍书屋等22家特色民宿。主要分布在崖口村、翠亨村、白企村、冲口村、左步村等乡村旅游热门地区。深中通道的通车,更给南朗民宿带来了新机遇。“通车前,工作日入住率不足50%;通车后,即便工作日也常满房。”南朗街道宣传和教体文旅办公室主任李惠兴说,深中通道的通车让南朗成了深圳游客的“周末后花园”。

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五桂山街道也在打造差异化民宿集群。“原野之上的成功,是五桂山‘生态+文旅’发展模式的缩影。”五桂山街道宣传和教体文旅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五桂山已形成桂南村、南桥村两大民宿产业聚集区,接下来要打造成为“大湾区城市近郊微度假目的地”,继续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差异化的、高品质民宿。五桂山街道将继续致力于发展森林康养、研学旅行、民宿乡居、文体演艺4大业态,目前已经有几个度假酒店、康养文旅项目正在洽谈和推进中。
南区街道则走出了“景区联动+城区辐射”的集群路径。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南区文旅市场的火热程度超出预期:南区街道酒店、民宿的预订周期较去年提前一周,限上住宿业营收额达147万元,同比增长43%,民宿方面入住率更是高达85%。热门房源提前一周售罄。全新亮相的詹园慈恩里民宿,凭借“一步一景”的园林环境和沉浸式文化体验,国庆期间入住率超95%,10月1日—3日56间套房全部爆满。“客房几乎天天爆满,客人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房、能不能参加特色活动。”慈恩里民宿负责人说。
从闲置物业到国家级民宿,从单点发展到集群振兴,中山民宿产业的蝶变,是“百千万工程”在中山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如今,这些散落于古村街巷、山林湖畔、矿坑之畔的民宿,不仅成为大湾区游客奔赴“诗与远方”的热门之选,更成为中山撬动乡村经济活力、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支点,推动中山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 高倩荷 黄启艳
◆编辑:吴玉珍◆二审:郑沛锋◆三审:周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