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和广场-太阳城快速公交专线。(资料图片)记者缪晓剑吴飞雄摄
五桂山职教园区。(资料图片)记者夏升权摄
2014年中山两会2月18日开幕,你有哪些建议和期盼?最关注哪些热点话题?教育医疗、房价政策、就业创业还是环境治理?从2013年12月10日起,中山网通过中山两会网友议事厅专题全面收集网友关于“中山两会”的意见与建议,迄今已经收集了上百条。同时,中山网还将以多种方式将建言“捎”给两会的代表、委员。
从这些意见建议中,记者特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话题整合起来刊出。同时,两会议事厅依旧在征集“网友提案”,请为中山两会建一言!
民生
■网友GWYSD2013:
【这几年医保缴纳基数数次上调,为何返还个人医保账户的金额却一直没涨】
作为规矩缴纳医保的中山人的一员,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2010年出台的 《医保管理办法》中规定, 当时的医保缴纳基数是1240,由此,单位需缴纳金额是117.8元,个人需缴纳金额是43.4元。返还个人医保账户时规定,36岁以下的返还60元,36 岁以上至60岁以下的返还75元。
这几年,医保缴纳基数历经数次上调,从1240到1630到 1850再到 2013 年的 2080, 涨幅达67.7%,可返还个人医保账户的金额却一直没同步上调。从这方面看,医保政策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了?返还个人医保账户的金额是否也应该同步调整呢?
相信广大缴纳医保的中山人心里都有个期望:政府能真正想到百姓的心坎里,不能因为百姓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不了了之。
■网友 zslanyan:
【是谁让中山城区变成“不夜城”】
现在时间是晚上10 点左右,按照人类对大自然的理解,现在应该是晚上的时间,天应该已经入黑了。但是,本人在不经意间走到阳台外发现了一项很不自然的现象:晚上10点,可是天还没有入黑,仍像黄昏时分,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几百米甚至上千米外的事物。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家上天台看看天空,再环视一下就知道了。就是因为城区有个别地方的高射大灯一直在扫射天空,被天空中的云层及雾霾经过反射、散射、漫射、衍射等之后而导致的现象。
这种不自然的人造现象带来的不是科学文明的进步,而是更多的反思:资源浪费、光污染、生态平衡(昼夜更替)、生活作息等。
因此,本人作为一名中山人,为了中山的幸福,也为自己的幸福,在此投诉一下光污染现象,请相关部门协助处理,谢谢。最后,事在人为,也向那些产生光污染的人们说声:“人类的休息时间差不多到了,麻烦注意关一下灯,谢谢!”
■网友火炬问政:
【流动摊贩建议实行摊位三包】
本人看到在火炬区的好几个路段、还有小广场都做了“流动摊贩管制”,非常好。让摆摊的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避免他们到处占道经营,是一个很人性化的城管管制——给摊贩留生存空间,也维护整理了城市秩序。
可另一个问题一直没人管,那就是摊贩们留下的垃圾。比如火炬区五村软件园门口,每天早上路过,就会发现白茫茫一片的垃圾,空地颜色都成黑的了,散发馊臭味道。
能否借鉴店铺的“门前三包”,对摊贩进行登记,让其负责范围内的清洁三包。如果不落实,或落实不好,督促改善,不改就取消摊位的机会。
教育
■网友辛勤的园丁:
【应该重新审视教育园区建设】
五六年前,中山在五桂山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到现在为止只建了中专和广东理工,而风闻已久的职业实训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却仍在计划中。我了解过,主要原因是当地村民拆迁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要到何年何月之前规划的整个园区才可以建成?我认为市政府应该要重新审视教育园区的建设,重新规划,要知难而改,可以把职业实训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些改到某一个理工学校或者另找其他不需搬迁村民的地方建设。
■网友一棵树:
【建议多办学校,多办好学校】
从绿化方面来看,中山是宜居城市,政府在民生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这就不细说了。随着新楼盘的不断增加,固定居住人口越多,我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多建些幼儿园、小学等基础教育的学校,减少所谓贵族学校,降低家庭教育费用,一来为培养未来人才打好基础,二来让为中山建设者们能安心工作。我建议政府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拨出固定比例的教育经费,在居住密集的新区域、远离教育资源的区域,建设公立幼儿园、小学。让优质教育平民化,这才是最大的真正的安居、宜居,是最切实的民生问题。学校会带动楼市销售、带动交通改变、带动各种生活消费,有百利无一弊。
■网友jzw999:
【关于统筹我市中职学校办学的建议】
在中山政报阅读了 《中山市2014-2016 年公共服务均等化方案》,深受鼓舞,深感市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与投入。其中,“2014年春季起,将现有镇区普通高中划归市级管理,由市政府负责办学”这一条我认为是件大好事。但我市中职学校更需要政府加大投入。
相对强势的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办学的持续性投入更多、对弱势群体帮扶作用更大、与产业发展关联度更高,由市政府统筹办学,更是迫在眉睫。市政府应该集中财力,统筹调整现有办学规模和水平参差不齐的中职学校,全市一盘棋来规划指导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按照每年将近两万人的中职毕业生规模,十几年就可以培养30 余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人员 (这些工作是大学生做不好也不愿做的),这些人员是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宝贵而稳定的人力资源啊!
我建议市政府应尽快调研各镇区中职学校和企业需求,充分了解他们的困难,加大投入力度。
交通
■网友东方不败:
【驾考“难于上青天”我要提建议】
新交规实行后,到驾校考证成了很多人的心病。一是因为驾校的学费涨了,二是报了名还要经历旷日持久的等待,才能上车学习、备考。不少人想不明白,为什么驾考非要经过驾校这道门槛?我们何时才能打破驾校的垄断?
如今驾校存在以下必须要改革的地方:现在,中山报考驾校的费用大概在5000元以上,但尽管能花5000元报名上了驾校,上车练习还要等好几个月,而且驾校还说:“以后练车时,超出练习时间还要再收钱”。
驾校态度为何如此嚣张?只因物以稀为贵。
由于现在驾校是通向驾考的 “独木桥”,驾考的人数日益增多,驾校自然成了最赚钱的行业,教练车和学员的供需关系是供不应求的。最新的《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规定,即使要拿到最普通的C1驾照,上车练习时间也不得低于48小时。对于普通的学车者而言,在教练车稀缺的情况下,教学时间和质量显然难以保证。就算顺利拿到驾照,驾驶安全也难保证。而且多数学员都说,感觉驾校培训的应试性大于操作性,虽然现在考驾照的难度越来越高,但老师总会教你一些“考试技巧”,比如车上标记号、告诉你方向盘打多少度等。
对此,本人建议,可以考虑取消驾考和驾校之间的“捆绑”,放开部分驾考比例让考生自主报名。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驾考中严格把关。
■网友linjinguang:
【建议开通城轨中山北站-北外环路- 沙朗-坦背-东升-小榄-东凤大站快线快速公交车】
近年,市政府决定将开通6条镇区至城区大站快线,提高镇区居民出行效率,最终实现每个镇均有大站快线至城区。
因此我建议,开通城轨中山北站-北外环路-沙朗-坦背- 东升-小榄-东凤大站快线快速公交车。因为东凤镇没有大站快线快速公交车到城区,而且东凤镇和小榄镇是中山市工业重镇,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山市所有镇区中分别排第三、二名,应该要有大站快线快速公交车到达城区。
同时因为105国道全程立交,没有红绿灯,设立这条线路真正方便了沙朗、坦背、东升、小榄、东凤等镇的人们到广珠城际铁路中山北站搭火车去珠海、澳门。
目前城轨中山北站是中山客流量最大的城轨站,车次密集,而将来随着深茂高铁等新线路的开通,其城轨枢纽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另根据《中山北站综合枢纽站规划》,城轨中山北站将成为珠江西岸的综合交通枢纽站。城轨中山北站目前已有16 趟公交经停此站,连接的站点几乎涵盖中山各个区域,在城轨中山北站设立站点可以让大家在这里方便快速地换乘其他公交到中山任何地方。
■网友sowhat1:
【关于公交站牌、站点的改进建议】
1.公交站牌可否增加各车次车辆的GPS 显示到站信息,或此班公交是否故障等信息,大大减少广大人民群众的等公交时间,提高出行效率?当然,要确保显示信息的正确性。
2. 站牌上下行标示看上去比较乱,很多上下行方向指示的是从右向左行,建议学广州或深圳表明下一站是×××,用明显颜色区分出来,当前站名则字体稍大一号并加粗显示。特别是富华酒店一带,所有的公交车都要再绕上一圈儿,如果是外地人首次到中山,就搞不清方向。
3. 关于公交站点的设立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尽量做到全覆盖;二是对于人流量大、需求多的线路(如学校和医院)则可通过加多班次的方法处理。
经济
■网友ql82700:
【中山工业后续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我认为,中山近年来工业发展持续疲软,后续动力严重不足,中大型企业少。因此,我想知道中山后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没有重工业、大企业,人员流动小,长期下去必然会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瓶颈。中山是否有计划引进大中型、重型企业的计划?是否有土地资源整合规划?
中山房价在珠三角地区算低的,会让部分在珠三角地区工作的外来人员有来中山的想法,但是没有大工业支撑,很难让其做出这样的决定。
反观惠州房价、工业兼得,对于这种情况,我想知道中山是怎么想的?
■网友山海阳光:
【关于优化中山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议】
当前,中山市还存在着繁杂费款名目多,“三乱”现象制止难等现象,仍有相当一部分部门坚持“审批就是管理”、“收费就是管理”、“检查就是管理”的旧思维方式。
为优化中山市经济发展环境,强化效能建设,切实提升发展的凝聚力,现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出台低费启动和“一卡制”收费的有关政策。对凡是有幅度的收费和罚款项目,按照就低不就高原则,统一制定具体标准,降低准入门槛,杜绝暗箱操作,增加透明度。
二、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对列入市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实行“绿色通道”政策,在融资、用地、用电、环评、税费、项目审批、规划设计和行政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和特别关注。
三、建议市纪检监察机关成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设立该中心的目的、职能、受理范围以及工作程序和举报电话,形成全市上下协调一致的纪律监督投诉网络。
四、组织开展“最不满意的执法部门和单位”、“最不满意的公务员”等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