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景 政务微博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公众了解政府的一个重要窗口,如何让政务微博去"僵尸化",不仅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也是抛给政府部门的一道善治考题。 截至2013年12月,新浪部委微博数量达到77个。而到了今年上半年,新浪认证政务微博已经超过11万。近日,新浪微博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度政务微博榜单,首次曝光了部分“不作为”政务微博。那么,这些官微,缘何沉睡不醒?官微背后的管理者们,又是如何面对“官微失语”?(5月6日《成都商报》) 其实,被曝光的“僵尸微博”只是一部分,现实当中还有不少。政务微博沦为“僵尸微博”,这究竟是谁之过?在笔者看来,之所以沦为“僵尸微博”,是一些政府部门将平日的形式主义工作作风搬到了网上。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然而,现实中的政务微博运营和效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美好。不作为政务微博“沉睡”,怎么才能唤醒并使其有作为,尤其值得反思。 笔者认为,政务微博沦为“僵尸微博”,最根本一条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依然潜伏其中。我们看到,有些政务微博开通后至今发布微博还是个位数。群众关注政务微博是对政府部门的信任,希望能通过政务微博了解信息、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如此敷衍了事甚至置之不理,人民群众还能信任还敢信任吗?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又将何在? 其次,一些政务微博的内容假、大、空,服务态度高高在上,不仅拉开了官民距离、不能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其傲慢的回复态度,也往往引发了网友的不满。笔者觉得,一个合格的政务微博要倾听,就是政府部门要有真诚的心,不怕 “板砖”,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倾听民众对政府的意见,唯有如此,才能拉近政府与民众的距离。 再者,有些政务微博即便存在,也只是简单的消息发布,互动性不强,信息反馈不及时,这样的政务微博跟“僵尸微博”并无二致。值得指出的是,有些政务微博又聋又哑,民众伸长脖子却见不到任何内容更新,难以履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职能,这也难怪人们称之为“僵尸微博”。而有些政务微博,只是赶时髦、走过场、作秀,为自身的政绩服务,而不是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这都是导致政务微博备受诟病的症结所在。 政务微博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公众了解政府的一个重要窗口,如何让政务微博去“僵尸化”,不仅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也是抛给政府部门的一道善治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