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中,50%受访者表示曾网购到假货。 新华社发
商报讯 昨日,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下称“国中调”)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发布网络售假和网络打假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过半受访者表示曾网购到假货,买家给“差评”并不能遏制网络售假。
半数受访市民曾网购到假货服装鞋包和化妆品占五成多
受访市民中,50%明确表示曾网购到假货;20.5%对网购到的商品真伪有所怀疑,但不确定是否假货;仅有29.5%表示从未在网购中买到过假货。
受访市民表示,网购假货中5成以上是服装鞋包和化妆品。由于网购主要依赖于图片等视觉体验,买到仿品或劣质品的可能性相对较高。此外,电器和数码产品由于行货、水货版本难以区分,也占网购假货的近3成。
退换假货成处理首选方式就算给差评也无法遏制售假
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规定“网购可七天无理由退货”,且退货运费保险为消费者减轻了运费压力,因此退换货成为市民在网购到假货时的首选处理方式。57.7%的受访市民买到假货时选择退货退款,15.4%选择换货。
11.5%的受访市民表示,会在网购到假货时给予卖家“差评”,但同时认为卖家要修改和伪造信用记录并不难,因此“差评”对遏制网络售假并不能起到太大作用。
仅有3.8%的受访市民买到假货之后会去投诉维权,另有11.5%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建议网购打假“重拳出击”建立举报惩处公示机制
65.0%的受访市民认为“法律对网络售假惩处力度不够大、违法成本低”是网购平台上假货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执法部门依法严惩违法者,让其付出不敢想、不敢做的成本。
网络交易具备虚拟性、开放性和跨地域性的特点。传统的监管手段功效减弱,监管部门应采用技术手段,并联合企业、社会团体等民间力量,将监管落到实处。
在维权机制上,虽然“七天无理由退货”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损失,但进一步的投诉维权往往面临诸多困难。近7成受访市民希望逐步建立“举报-调查-赔付-惩处-公示”维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