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师节,学校通过不同的方式,向老师发来一道道廉洁从教的倡议,向学生和家长发来一个个善意的劝诫,经过几年的推行,“拒收礼”已在我市教育界蔚然成风。很多家长不再为教师节送什么而纠结,购物卡、化妆品等不再是教师节礼物的热门之选,自制贺卡、创意礼品成了主流。对于这类礼物,送的人光明正大,收的人也坦坦荡荡,不少老师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收到的贴心小礼物。有些家长爱通过微信给老师发红包,实际上,相关禁令明文规定,收取电子红包也是违规的。 ■幼儿园发短信给家长”拦礼“ “亲爱的家长您好!如果您和孩子也想对老师表达爱意,可以自制小卡片就可以了!”教师节前夕,孩子在东区一间幼儿园就读的家长曾女士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她说,这两年都会收到这样的信息,所以早就放弃给老师送购物卡了,而是带着孩子给老师自制卡片。 记者了解到,很多学校、幼儿园都借教师节的契机,给老师进行师德教育,西区翠景东方小学就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过绿色的教师节,拒收节日馈赠”。节前学校每位老师都签订了“崇尚师德,廉洁从教”的承诺书 ,并公开学校投诉电话,接受家长与学生的监督。 ■老师微信晒学生自制礼品 今年在柏苑小学读三年级的陈同学对记者说,以往每年教师节他都会亲自动手制作心意卡送给老师,“我就和妈妈一起做心意卡。” 由于礼品的变迁,很多老师也喜欢在朋友圈上晒出学生自制的小礼品。从东区雍景园小学到朗晴小学担任校长的郑凤姚就在微信上晒出了一个学生自制的贺卡,开心地表示:“在新学校收到了第一份学生的礼物(自制的),满满的幸福!”对于老师们来说,究竟什么是最好的礼物呢?杨仙逸小学梁晓虹老师从教逾20年,她告诉记者,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而她依然认为,“桃李满天下”才是一个老师最好的教师节礼物,“学生知道尊重老师,并且努力成才便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也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 风气的转变引起了教师节礼品市场的遇冷,记者走访花卉市场发现,过去,教师节前夕不少花店都会打出广告,预订贺卡、花束,但记者连日来走访城区花店,发现除了个别线上花店推出了教师节花束外,实体花店基本反应平淡,贺卡这类商品就更寻不到踪影。 ■家长微信送红包“难”倒了老师 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早成了家长向老师问候的新平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除了问候,还有部分家长通过微信向老师发红包,对于这类红包,老师们表示有点为难,收吧,怕违反了相关规定,不收吧,又怕对不起家长的好意。 在一个班级的微信群里,家长们争着给老师派微信红包,老师们则有的收,有的不收。在有些家长看来,微信红包多则十几元,少则几元,仅仅是一份小小的心意,谈不上是送礼。也有家长觉得,微信给老师派红包如果形成了风气,不派的家长就会有压力。 针对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及开学前后可能出现的“送礼风”,教育部8月29日发出通知,重申了对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 “6条禁令”,将利用电子商务提供微信红包、电子礼品预付卡等新现象纳入监督范围。 尽管如此,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与传统红包相比,如果家长想通过微信红包送礼更方便,尽管有转帐证据,监管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一位在城区任教的校长表示,禁令没有明确规定收多少微信红包才算违规,个别教师可能觉得数目小无所谓,其实累积起来数量也可观。要想做到遏制这种风气,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自觉认识到,收微信红包也是收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