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热议“文化兴城”: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2-01 来源:中山+

2月1日,中山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紧扣厚植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蕴,就深入挖掘孙中山文化资源、保护活化“香山古城”等特色文艺品牌和农文旅融合的精品旅游路线献计出力,集聚众力打造“百千万工程”文化品牌、书写“文化兴城”锦绣文章,是今年市政协聚焦城乡高品质环境建言资政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天,不少市政协委员围绕“文化兴城”战略积极建言献策。

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记者 文智诚 摄

增强香山书房“造血功能”

香山书房是中山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全民阅读”的战略部署。香山书房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增强市民文化素质,提高中山文化底蕴,提升中山软实力。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增强“造血功能”,实现香山书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提出,全市已建成“香山书房”106家,总建筑面积约2.34万平方米,覆盖全市各镇街。自“香山书房”近年建成投用后,迅速引领全市阅读新风尚。如何全面统筹香山书房建设,增强香山书房的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减少政府“输血”比例,是书房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问题。该份提案指出,单靠或主要靠财政支持不是长久之计,需要统筹和通盘考虑。为此,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员会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书房运营、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运营体系、适度拓展多元化的功能服务、打造香山书房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宣传力度并建立品牌意识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九三学社中山市委员会提到,时下电子阅读趋热线下阅读渐冷,在保障阅读功能的前提下,适当探索香山书房如何更进一步满足不同人群的社区服务需求。例如,可依托香山书房开设“四点半课堂”。香山书房还可以根据读者需求提供充电插座、充电宝、雨伞、纸巾等便民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市民的阅读时间。以书房+城市地标、书房+文旅产业、书房+市场主体、书房+书香校园等系列分类,成立专业的专家顾问团队,总结各系列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案例,建立专门的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活动策划和读者服务等。

“中山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无论是红色文化还是香山文化、华侨文化,内容都非常丰富。”市政协委员、中山市杨仙逸中学语文科组长赖红武表示,深入推进“文化兴城”战略极有必要,值得全市上下花大力气、费深功夫去做,这将进一步涵养城市的精气神。因此,他带来了《关于深化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赖红武。记者 易承乐 摄

在赖红武看来,浓墨重彩书写好“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需要无数个精雕细琢的“小标”内容,深化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就应当是其中一个。“我了解到,截至去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共有84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非遗项目20个、市级非遗项目58个,涵盖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体育、传统医药、民间文学等多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赖红武表示,传统非遗文化不应该湮灭,反而应该大力传承与弘扬。

“中山要坚持全市‘一盘棋’谋划推进非遗进校园,市政府和各镇街政府应当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政策上的指引。”赖红武建议,不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较大,开展非遗进校园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优势、群众认同感开展。

除了全面传承非遗项目、丰富呈现方式,赖红武建议还要同步完善部门协同机制。他表示,进入校园的非遗项目应由市文广旅局和市教体局联合管理,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出台具体措施、制定相关学校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发挥各管理部门职能优势,让非遗进校园更具有操作性、实效性。

保护和传承中山工业文化

中山是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拥有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石岐砖厂、石岐玻璃厂、中山机床厂等这些工业“老字号”,是几代中山人的集体记忆。

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工业遗存,成为了中山工业发展进程中需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年中山两会,市政协委员、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忠提交了一份《关于建设“中山市工业博物馆”,助力中山工业发展的建议》,提出在中山市玻璃厂旧址建设“中山市工业博物馆”,在高校设立工业文化研究机构,开展对中山市工业遗存(遗产)的研究和开发,通过保护和传承中山工业文化,推动工业旅游和教育的发展,为中山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市政协委员王忠。记者 缪晓剑 摄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山市的工业历史和发展,王忠建议编纂并出版《中山工业志》。该书应全面记录中山市工业的起源、发展、变迁以及未来展望,成为研究和传播中山工业文化的重要文献。同时,《中山工业志》也可以作为工业博物馆的重要参考资料,为公众提供更多知识信息。他还建议,在中山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中设立工业文化研究机构,为中山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山市石岐街道的孙文西路、孙文中路、太平路、悦来中路及周边地带路两旁的特色建筑,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市政协委员张鉴来提交了《关于提振石岐老城活力,促进中山文脉发展的提案》。张鉴来建议,用好这些古建筑,以城市文脉为主线,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的功能,在历史、建筑、饮食、习俗、文化等多项层面上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中山美术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取得了长足进步,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在国家、省的重要文艺展览、展演上都有不错的成绩,全市上下的文艺创作氛围十分浓郁。”市政协委员肖伟表示,中山在深入推进“文化兴城”的过程中,文艺创作也要紧随其步伐,创作更多能够反映“文化兴城”的亮点举措、成效成果的作品,助力“文化兴城”走深走实。

市政协委员肖伟。记者 易承乐 摄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赋能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有以文铸魂、以文提神、以文兴业的作用,文化软实力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市政协委员黄廉捷提交了《关于深挖乡村历史文化内涵,以文化软实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从高位引领,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团队,加强乡村文化和历史进行挖掘;注重宣传,加强乡村文化品牌的推广;培育引领,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黄廉捷。记者 缪晓剑 摄

黄廉捷建议,媒体可开设“百千万工程”乡村行、“老外看乡村”等栏目,形成一系列的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特色和优势,在讲好中山故事、湾区故事的同时,引进合适的新业态、新产业,将乡村的旅游项目与文化项目融合,打造村中新的景点,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高度结合,做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

市政协委员、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丁珏提交了《关于“以文旅激活新势能,以农旅开拓新路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丁珏认为,目前中山乡村旅游发展具备:区位条件优越,乡村旅游发展客源基础好;资源优势明显,乡村旅游格局雏形已具;特色非遗“加冕”,文旅融合发展大有可为等优势。丁珏从加强组织协调,进行统筹规划;深挖当地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强化整体意识,补齐发展短板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市政协委员丁珏。受访者供图

丁珏认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文旅融合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陈彦  三审 吴森林

数字报
公益广告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陈小姐(电话:0760-8823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