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魂·2024·清明祭英烈,欢迎您登录广东英烈网为南粤英烈献花
· 中山公开选聘廉洁征兵监督员
· 2023·崇尚·清明祭英烈|欢迎您登录广东英烈网为南粤英烈献花!
· 倡导足不出户缅怀英烈祭扫风尚!欢迎您登录广东英烈网祭英烈
· 关于疫情期间中山革命烈士陵园进园注意事项的通告
 
· 南朗社区新兵入营“…
·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
· 中山市退役军人事务…
· 绿美共建,退役军人…
· 中山召开2025年…
 
 
 
  现在位置: 专栏首页 >> 双拥共建 >> 正文


战时救护队,救死扶伤故事感人至深


来源于:中山商报


游击队用过的医疗器械。

常德会战中的日军俘虏。

敬礼抗战老兵
    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在敌后方,战时救护对于挽救指战员的生命,减低伤亡率,鼓舞部队士气都具有重要意义。抗战期间,涌现了许多危难之时显身手、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这其中,也有中山人奋斗的印记。
1任凭敌机轰炸救护队员镇定抢救伤员
    抗战时期,中山各区抗敌后援会和所属救亡工作团纷纷成立,二区救护训练班也在抗战硝烟中开班,并随后成立了二区救护队。1939年,日寇两次入侵横门,横门保卫战爆发。该救护队奔赴前线,参与战地救护。
    (以下为余启颖回忆)
    救护队成立,全靠我们白手兴家。经过一番努力,才逐步买齐了药品、器材和设备。靠着区内热心人士的资助,每个队员还有一件钢盔。训练时,利用队员值勤之机,加强技术复习。在互教互学过程中,要求每个队员能够独立工作。另外,我们每周到叠石前线为海防士兵治疗小伤小病,很受欢迎。有些士兵生癣疥,我们除了为他们施药治疗外,还向所属部队领导提意见,及时改善驻地卫生。叠石失陷前夕,我们集中在青岗待命。青岗救护队员全部武装起来,上山警戒。我们也派队员协同工作。护理之余,我们还协助农民收割,教儿童唱《长城谣》。
    当时横门前线的伤员救护站临时设在长江村口的先锋庙,伤兵越来越多,引起敌人注意,派飞机前来侦察。敌机实行火力侦察,机枪扫射,庙侧大树枝叶纷飞。有些伤员受惊,正想往外跑,但他们见到在场的救护队员冯笑容、缪佛生等若无其事坐在桌旁做棉花球时,他们也就不再慌张了。敌机离去后,伤员们都在议论:“人家20多岁的姑娘都这般镇定,不怕敌机,我们还怕什么。”有些伤员还竖起大拇指,称赞救护队员够胆识。
2历经战火洗礼救护队成有战斗力队伍
    广州沦陷后,敌寇继续占据江门、容奇等地。中山形成被包围和分割出三角洲的局面。国民党当局把中山划为游击区,军事上独立作战,没有给予后援。敌寇则不断出动炮艇骚扰叠石、横门海边和容奇以西的中山边境。叠石首当其冲,日军先后登陆三次,炮击数十次,占据一次。
    1938年夏季的一天,县长张惠长到叠石检阅部队,并另成立一个预备地点——豪吐龙船地。由于汉奸告密,部队未集中,敌机就来轰炸,向居民住宅区投弹,塌屋多间,死伤十数人。我队和各村救护队、工作团纷纷出动,奔赴灾区。正当抢救受伤群众之际,敌机突然从由龙船地掉头,继续向灾区投弹。在这次空袭中,申明亭救护队的杨丽容中弹殉职。我的右臂被弹片击中,血流如注。敌机离去后,我撤离灾场,交余骍 继续指挥队员工作。涌头第十五工作团派人送我去民众医院。当天陆续到该医院治疗枪伤的有五六人,有些敷药后自行回家。杨丽容的尸体运回申明亭村口收殓。翌日,开追悼会和出殡。国民党省府委员伍智梅、县长张惠长、党部周守愚和群众团体千余人都来参加。叠石村人为表哀悼,在村口立碑勒铭,供人凭吊。我右臂取出弹片后,也参加了追悼会。
    敌寇在进攻横门的第9天突然用200多艘艇,运兵千余,向叠石登陆。日寇仗着兵力优势,直达石岐。中山遭初次沦陷。我救护队随部队退至三区森树围待命。那时我们已经从一般的救护队锻炼成有战斗能力的队伍。
    横门保卫战的一天下午,县卫生院鲍爱公医生来电话要求二区救护队开赴横门前线支援。我们当天步行去石岐,随后沿公路徒步奔赴前线。一连两天搞战地救护,每天都有不少动人事迹。第四天,伤兵站只有一个医生、一个护士,而伤员由10来人增至70人,护理人手严重不足,住处也有困难,附近几间瓦屋也挤满了。伤病站极力要求指挥部将我们救护队调来。不料,仅两天就给敌人察觉。敌人多次派飞机低空盘旋和扫射,幸无大损失。鉴于伤员众多,药物和伙食也难解决,指挥部决定紧急疏散。轻伤的候车送返石岐医院治疗。不便行走的重病号,由我们救护队用担架抬至公路旁,候车送往澳门镜湖医院医治。
    【人物档案】
    余启颖 中山二区下泽人,1936年任二区民众教育馆馆长,是抗战期间二区救护队主要发起人,时为中山县二区民众抗战后援会常委。
    谭则刚 中山小榄人,时为小榄下基小学教师。
3怀着一腔热血离别家园参与救护工作
    中山的抗日救护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中山的许多优秀儿女,奔赴祖国各地,用他们的满腔热血参与救护工作,救死扶伤。小榄下基小学教师谭则刚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了奔赴全国各地的救护工作者行列。
    (以下为谭则刚讲述)
    1938年,华南局势紧张。为了进一步参加抗日工作,8月中旬,我离别家园到广州万国缔盟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南区大队参加救护工作。
    祁阳整编后,原南区大队基本改编为第四救护大队,移驻桂林,负责四、七战区救护协助事宜 (曲江社第七中队,由波兰人戎格曼为中队长,后才成立第七大队)。
    1944年,战局逆转,长沙、衡阳失守。6月,桂柳大撤退,民众向湘黔疏散,救护队沿途设站,做军民的救治工作。
    此后,我们沿途坚持救护工作,基本上都是最后撤离的。一路但见抛妻弃儿,哀鸿遍野。我也几遭车祸或被乱军所枪杀之险,可谓九死一生。1944年12月7日,我们到达贵阳图云关救护总队集中,知道了护士梁爱珊途中牺牲于贵州尤里。梁爱珊原在小榄女高(和丰书院)任教多年,住在小榄刘家巷,于1944年夏辗转由中山来柳州参加红十字会第四大队救护工作。抗战八年,我红十字会同仁驰骋疆场而牺牲的不在少数。
    原来救护总队正拟于12月8日撤往西昌,恰天降暴雪,日寇占驻贵州独山后,后勤不继。我张雪中部队又阻敌于湖南芷江,使日寇不能前进。敌后群众纷纷武装拦击,日寇退守广西河池。我们便不再向西昌转移。
    1945年3月,我随队推进都匀,继续协助作军民救护。公余,我常到北门外一石桥附近散步。该石桥护栏刻有革命标语:“打倒蒋介石,共产党万岁!”相传是当年红军长征遗迹,只褪去颜色,鼎立千秋!
    启事
    9月3日,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缅怀抗战英雄,全方位展现中山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可歌可泣的历史,本报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从3月至9月,每周推出缅怀抗战历史系列报道“致敬!峥嵘岁月”。敬请关注。中国抗日英雄谱
刘黑仔
    在日本侵略军侵占香港期间,香港、九龙曾活跃着一支威震港九、使日寇汉奸闻风丧胆的短枪队,这就是刘黑仔率领的广东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短枪队。
    刘黑仔,原名刘锦进,1919年生,广东省宝安县人。“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参加海湾爱国知识青年组成的 “海岸流动剧团”。他平时喜爱武术,经常在舞台上扮演智勇双全的游击队长。因为身体结实,皮肤较黑,人们便亲切地称他为“刘黑仔”。
    1939年,刘黑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经党组织批准,到惠阳坪山参加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队。1941年,刘黑仔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惠阳大队短枪队小组长,主要任务是保证部队供给,侦察敌情,打击日伪汉奸特务。同时配合主力部队,完成突袭敌军任务。他常常使用一支法制20响驳壳枪,在战斗中练就了一手好枪法,百发百中,被誉为“神枪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随即占领香港。这期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先后派出几支小型武工队,包括队长黄冠芳、副队长刘黑仔带领的短枪队,进入香港九龙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短枪队首先肃清了当地的十多股土匪汉奸,保护人民群众,建立起了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元旦后,刘黑仔等遵照中共中央、广东省委、“南委”和八路军、新四军驻香港办事处的指示,参加营救被日军困在香港的著名文化人士的工作。从1月到3月,被他们营救出来的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共有七八百人。这次营救行动,在当时和在历史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42年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扩编为游击总队(后称东江纵队),并立即组建港九大队,统一领导港九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港九大队下属有短枪队和几个区中队,刘黑仔先后任短枪队副队长、队长。他带领短枪队忽东忽西、时隐时现、神出鬼没地袭击日本军营,摸掉日军岗哨;扮成敌探,击毙汉奸特务队长肖九如;化装成日军小部队,活捉日军特务东条正之大佐;设计消灭日军多名密探和特工。他们还参与营救被日军炮火击中座机、被迫在敌占区跳伞的盟军飞行员的行动。短枪队就这样巧妙地袭击日军,惩办汉奸,掩护和支持整个大队的行动。刘黑仔的名字使日伪军闻之丧胆,多次用重金悬赏他的人头。
    1944年2月,日军出动一个团的兵力,对港九大队游击基地西贡、沙田地区进行“扫荡”,妄图将港九大队主力一网打尽。刘黑仔率领短枪队潜入九龙市区,撒传单、贴标语,袭击日军巡逻艇,炸毁日军军火库,还袭击了日军的战略要地启德机场,使日军主力被迫撤回九龙,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1944年秋,刘黑仔奉命回到东江抗日根据地,参加东江军政干校学习。12月,东江纵队组成西北支队和北江支队,刘黑仔任西北支队参谋兼短枪队队长,他们开辟了以清远县大罗山文洞为中心的抗日基地。
    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5月,刘黑仔等10人在一次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7岁。中国抗战经典战役
常德会战
    1943年秋,日军集中8万余人的兵力和130余架飞机,对常德地区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军队集中28个师约19.4万人、飞机100余架,进行防御。1943年11月2日,会战打响。常德会战历时65天,这在抗战相持阶段是少见的。战斗激烈、伤亡惨重。日军伤亡4万余人,战死3名联队长;中国军队死伤5万余人,3名师长阵亡。中国军队不仅顶住了日军的进攻,而且将日军赶出了常德,保住了这一战略要地,使中国入缅远征军无后顾之忧,打通了中印、中缅公路。常德会战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山抗战遗址
中山抗日游击队后方医院遗址
    中山抗日游击队后方医院遗址位于三乡镇平岚村新下冲路3号。
    房屋主人陈负天曾为桂山中学校董,其妻刘帼超是一位西医医生,在家开设医局,夫妻二人因敬重五桂山游击队,故将其医局之花园命名为“桂园”。刘帼超是天主教徒,早年曾在澳门、广州等地学医,毕业后到三乡平岚村行医。她医术高明,慈悲为怀,颇受乡人尊重。抗战时期,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山敌后游击队守土杀敌,保护百姓,得到群众爱戴。刘帼超医生对游击队十分敬重,常免费为他们诊病疗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很多重伤病游击队员在此留医,在五桂山区活动的游击队员中,从领导人林锵云等到每一位游击战士,都接受过刘医生的惠泽。
    1944年以后,桂园以兴办育婴堂作掩护,替游击队哺育后代,收养革命烈士遗孤和被遗弃街头的孤儿,小的嗷嗷待哺,大的约五六岁,有二三十人,在战乱饥馑年代,孤儿们在这里得到了温暖。因此,游击队员把“桂园”称为部队的后方医院。
    该园总面积约为866.7平方米,内建有一幢古式砖木结构的平房,花果树木环绕园内,僻静优雅。“桂园”内现仍保存有当年的听诊器、手术医疗器械、出诊铁药箱等医用器械,现改建为新居。

    (本文整理自余启颖《抗日战争期间的二区救护队》和谭则刚《忘我参加抗日救护工作》两文。)
发布日期:2015年09月02日策划统筹黄春华查九星麦倩芳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本 专 页 由 中 山 网 开 发 制 作 及 提 供 技 术 支 持
本网页版权归中山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