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父上战场勇立军功子成驻港部队一员
来源于:中山日报
|
|
至今还一直关注国防动态的黄带友。 横栏镇五沙村黄带友家庭,两代人把青春、热情和汗水奉献给祖国的国防。父亲黄带友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个人荣立三等功。2004年,他的儿子黄伟明,因为受父亲的熏陶,也报名参军,并以过硬素质,成为了驻港部队中的一员。黄带友父子成就了两代人都献身军营的佳话。
■填大年龄只为参军
1961年出生的黄带友,由于念书早,1974 年就从横栏中学高中毕业,并被安排到横栏小学教书。在教书的一年后,也就是1975年,他就去报名应征了。但是体检的时候,医生一眼就看到了这个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小孩,于是就把他 “轰”了回来。1976年10月,在当时大队支书的帮助下,黄带友把年龄填大了两岁,又前去应征。这次黄带友从一百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横栏镇当年33位新兵之一。
“这33人非常有缘,都全部被选入同一个部队,还同一个兵种,又一同冲上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指着一张发旧的黑白照片,黄带友告诉记者,一旁的大炮就是当年在对越自卫战中的武器。
■用脑子瞄准的炮兵手
1978年12月,黄带友的部队接到命令,到广西进行冬季拉练。经三水、肇庆等地前往广西龙州县先锋农场扎营。黄带友回忆,先锋农场后有一座山,山的这边是中国的领土,山的另一边则是越南。在自卫反击战打响前,黄带友所在的炮兵班,每个人都写下了决心书,要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同时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1979年2月14日,黄带友所在的部队开始进入炮兵阵地,部队每打一轮炮弹就必须转移阵地。“保护好大炮,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二班12个人,在转移了大炮后,还要找掩体,把整支大炮覆盖起来。”黄带友介绍,那时的加农榴弹炮,一般都是9米长,一班士兵必须在地上挖一大坑。那里都是山石,黄带友一班士兵仅靠一双双手,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了掩体工作。
1979年2月 17日早上6点40分,部队发起了总攻,黄带友的炮兵也根据侦察兵提供的情报,向着敌人的阵地猛轰。忽然,大炮的瞄准器被毁坏了,无法测量目标。作为瞄准手的黄带友在危急关头,发挥平时训练琢磨出来的方法,手感左转是多少、右转是多少,把经纬度定好,如此发发炮弹全都命中。也因为黄带友的杰出表现,其所在的炮二班被记集体三等功,其个人也荣立三等功。“由于懂得自我掩护,横栏镇的33个士兵没有一个受伤阵亡,成为一大奇迹。”黄带友很是高兴。
■儿子成为驻港部队一员
“在部队练过,就是不一样,部队可以锻炼人,更可以磨练人,还可以成长人。”黄带友介绍。1980年退伍回到家乡的黄带友先后在企业、派出所等单位从业,由于其业务精干,还成为了派出所的所长,其作风也如军人一般,光明磊落,雷厉风行。 2004年,听着父亲讲故事长大的黄伟明,也走上了当年爸爸黄带友走过的路,积极应征入伍,由于身体素质好,被选中成为了驻港部队的一员。在香港两年,他以前辈为榜样,刻苦训练,被评为了优秀士兵。 |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1日文图/本报记者柯颂 通讯员黄卫梅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
|